找到相关内容672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作秀”不好受,面对“贪欲”更难受

    摄制组的出发点不同,他从来不认为西行去印度交流一定要靠走多少路、吃多少苦来完成,它应该是靠文化碰撞来完成的。四个多月后,西行团队于2006年11月26日到达西行、当年玄奘大师留学之处———那烂陀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难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1/09083720304.html
  • 开启心灵的对话

    与物质文明相比,更要重视精神文明特别是以“智慧和慈悲”作为实践重心,是全世界佛教徒的当务之急。  解决这一切危机的启程也就是抵达的,这就是佛陀教导。如果不实践和提倡佛陀所说“一切众生平等”的慈悲...

    智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4739338.html
  • 信仰与我的人生

    的生命犹如一滴水融入大海,永远不会干涸!  在滚滚的生死洪流中,我们驾驶着生命之舟,以信仰之光照亮前程,沿着千百年来古圣先哲们走过的航线起程。虽还很远,路——已在脚下展开。 ...

    释界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3239841.html
  • 学佛次第

      众生悉有佛性,需要修行琢磨方可显其光明,但是修行无,自以为顿悟,即证明己迷执,要超脱所悟,抛弃悟境,才能有真正的证悟。些许的水,只要常流不歇,再硬之石也必为之穿,佛的修行亦然。日复一日修行,自...句句诤言。五恶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,而且随著世俗境转,无时不在肆恣,若我们不能破除迷障,是要做五恶的奴隶,荡流在此浮尘繁世。  一颗狭隘不易的心,无论多渴望向道,抛不去三昧,抛不去五蕴,也仅是缘木求鱼...

    陈启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73740595.html
  • 比如寺庙基址选择的传说

    一会儿又右转。他一直察看到印迹的,出奇意外地发现了他的鞋带,在雪地上疏疏展展地放着。求旺查巴活佛又惊又喜地察看了整个印迹,边看边思忖,先是个大方块,后有几个小方块,“哦!”他恍然大恬,情不自禁地惊叹一...

    李占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4641634.html
  • 如月·如镜·如水

    博大;否则,即使透彻千经万论,亦如空花水月,一事无成。   三心二意无定性,四处徘徊不专精,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,却永远无法到达!   人心的散乱有两种:一是昏沉,一是浮动。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...,保管住最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;而凡夫心有如垃圾场,有害无益的放在心中积存一大堆,无法清理,使自己痛苦不已。   有人点灯求光明,其实真正的光明,在我们心里。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,要紧的是点燃我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2844029.html
  • 等待

    ,不给你到达最后的。但一天更渐次接近这目标。永远是渴望。这是一种积进的人生,一种至人的人生哲理。 ...

    达亮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3744934.html
  • 生命必然的归宿

    黑夜肯定降临而必须于日落之前先安稳扎营。由于临终之前已做好了一切准备,心无牵挂,老蝙蝠在生命的并不彷徨恐惧,死亡对它而言也并不可怕。它为自己“选择屋檐下一个遮阳通风的位置,倒挂下来”。“净身”象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1350747.html
  • 初善、中善与后善

    不断奉行正法,达到,必然是内心完全的清净,完全脱离了欲贪、色贪及无色贪。也就是说,我们会达到完全脱离三界的束缚,内心得到真正的解脱,从所有的痛苦脱离出来。佛陀的正法的一个特色,便是能指引我们达到苦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0252872.html
  • 《永乐皇帝〈金刚经〉集注序》述义

    跑到“旷劫”中,看不到“天地”即宇宙的“始”(始),也看不到其“”()。这些绝妙精采的道理,都可以在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中看到。正是这部佛经,把佛学的“三乘”的深奥旨意都作了充分的发挥和说明。所谓“三乘”,指的是佛学中的三种修习境界,即菩萨乘(或称佛乘)、缘觉乘和声闻乘,这是关于佛性觉悟方面的一种比喻,好比同时走在道路上的三乘马车,能知道并直接奔向目的地或(指达到觉悟佛性)的为菩萨乘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1457881.html